十幾年前,上海市就建立了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,上海也是全國較早開展垃圾焚燒發電的城市。當時的城市垃圾大部分是市民的廚余垃圾,水分很大,不易燃燒,時常需要用油來助燃。噸垃圾發電量只有220度,因此,當時國家發改委給垃圾焚燒發電確定的電價補貼規定不超過280度。
垃圾分類提高垃圾焚燒發電效益
隨著近年來我國人民經濟生活的飛速發展,人們的消費能力不斷升級,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組成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,現在筆者所在的老港焚燒發電廠,噸垃圾發電量達450度。
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?
主要原因是:上海市自2013年起就實施垃圾減量計劃,對全市濕垃圾另行處理,大大減少了垃圾的水分,從而使垃圾熱值從十幾年前的1000大卡上升到現在的2200大卡(見圖1、圖2)。
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
隨著當前垃圾成分越來越復雜,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。
1.滲瀝液產量的減量,可大大降低臭氣的產生
大量的垃圾滲瀝液在儲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臭味擴散,有毒有害氣體等危險因素也會增加。如果把濕垃圾都分出去,不讓它與其他固體垃圾混合,就會減少垃圾滲瀝液量,減少儲運過程中臭氣外泄,垃圾發酵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(H2S,CO,CH4等)也會相應減少。同時,將濕垃圾與固體垃圾分離,滲瀝液成分就不會太復雜,尾水處理成本也會相應降低(圖1、圖2可見廚余垃圾含量及含水率逐年降低)。
圖1 上海市區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含量曲線圖
圖2 上海市區生活垃圾含水率曲線圖
2.有效控制垃圾焚燒煙氣確保達標排放
垃圾焚燒后的煙氣中包含諸多氣態污染物,如NOx、HCl、SO2及重金屬等,需要配套相應的復雜煙氣凈化工藝及設施來確保煙氣達標排放。
這些污染物是如何形成的?
氯化氫(HCl)是由垃圾中有機氯化物燃燒產生的,PVC、塑料等為垃圾中含氯最高的物質,是煙氣中HCl的主要來源。這些物質本來是很好的原材料來源,回收利用價值很大。
二氧化硫(SO2)主要是由垃圾中橡膠及含硫化物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,是垃圾在燃燒中混合發生的物理和化學反應。
重金屬主要是垃圾中含重金屬的廢棄物經焚燒后的產物,如電池、日光燈管等。對其可以進行專業化的處理。
通過垃圾分類將生活垃圾中塑料、橡膠、金屬包裝、電池等進行分類回收利用,使焚燒垃圾成分簡單,燃燒就會穩定,煙氣中NOx、HCl、SO2及重金屬含量就會降低,煙氣氣態污染物排放就會減少,同時煙氣處理時需要的石灰、活性炭、液堿等消耗量也會降低,最終將大大節約生產成本。
3.垃圾分類對焚燒廠經濟效益的影響
垃圾分類間接提高了入爐垃圾熱值。以老港焚燒廠為例:2013年投產以來,垃圾熱值隨垃圾含水率的降低而逐年升高,使噸垃圾發電量增加,最終提高了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經濟效益。
4.垃圾分類對焚燒廠運行穩定性的影響
垃圾成分單一,使焚燒穩定,可提高焚燒廠鍋爐機組運行穩定性,延長鍋爐機組使用壽命,減少故障停爐次數,確保焚燒廠安全、環保、穩定運行。
綜上所述,如果廣大市民對自家產生的垃圾都能進行有效分類,那么對優化垃圾焚燒工作具有重大意義,這將大大減少氣態污染物排放,降低煙氣處理成本,減少臭氣、滲瀝液產生,優化市民居住環境,提高工廠經濟效益,讓工廠與周邊居民和諧共贏,共享藍天白云。(作者:上海老港垃圾發電廠總經理)